沃土与幼苗

——五个专利的故事

黄 浩

东大岩土是块宝地,更是我的福地。为啥这样说?我忍不住要给你讲一下五个专利的故事。

初入公司,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司副总经理余巍找到我,让我申报一个专利,要求不限,范围不限,我瞬间一脸蒙:专利是什么?素材是什么?从哪里下手呢? 接到任务的第二天,随着了解的深入,摆在面前的疑问也越来越多,愈发觉得这个任务难于上青天:专利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我能写好吗,我可从来没接触过这个东西!专利可是要国家专利局审批的,其深度和高度可不是写篇论文能比拟的!

时间过去了一周,专利写作毫无进展。就这样畏畏缩缩下去吗?到时候拿什么提交成果呢?领导可是限定时间的——2周内完成。正在愁眉苦脸之际,余总很“及时”地来问专利写得怎样了。哎,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被逼无奈,看来这关必须要闯过去了,怕也没用的。

经历了前期的害怕、恐惧、煎熬,到后期的放下负担、认真思索,心理上的恐惧稍稍缓解。但不怕了不代表就会写。要写出来一篇专利,还真是把我愁得不轻。这时余总仿佛看出了我的窘迫,再次开导我、鼓励我:开展新研究开始的步子小点,没思路,没素材,无法组织构架,这些都是正常的,不能遇到问题就退缩了,拿出勇气去克服困难;之所以让你写专利,就是要锻炼你提高你。困难就是磨刀石。面前这些未经历过的困难,如果你能克服,就证明你的能力上了一个台阶。领导就是站得高看得远。细细品味,余总的短短几句话很有道理,办法总比困难多。余总的话给了我无限动力,不管多难,我都要拼一把。

经过一段时间废寝忘食学习研究,加上余总的悉心指导,我对专利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经过深入思考,我确定了第一篇发明专利类型为实用新型,确定发明内容定为基坑止水。通过对多年基坑漏水案例的调查,发现针对支护桩间土因旋喷桩垂直度控制精度偏差致使加固薄弱点容易漏水的案例屡见不鲜。成因已定,随即确定了发明专利名称,即《多功用支护桩基坑止水结构》。采用倾斜两道旋喷工艺,解决漏水问题,第一篇专利初稿得已出炉。

在余总指导下,历经“九九八十一改”,一篇专利申报书定稿终于完成了。喜悦之余,更多的是心怀感激:感谢余总多次鼓励,每每有困难想退缩的时候,这一次次鼓励带给我坚持下去的勇气。我很庆幸公司有这样的领导。照葫芦画瓢,按照既成的样板,又完成了第二篇专利《止水帷幕的成墙设备》和第三篇专利《水泥土浆液试件取样器》。

因工作岗位变动,我离开基坑设计岗位从事桩基检测工作,公司副总经理朱珩经常教导我多学多看,到施工中锻炼自己。我深受启发,不敢懈怠,两个检测项目自始至终坚持到现场去学习。工作不久,我将检测工作心得写成专利的想法告诉朱总,他非常支持,鼓励我大胆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将重点放在了桩基检测方面。由于之前积累的经验,专利写作驾轻就熟,很快,第四篇专利《提高抗压静载试验测试精度的装置》和第五篇专利《抗压静载试验用基准桩系统》也新鲜出炉。至此,5个专利诞生了。

这个成绩在东大岩土这个光荣的大集体里微不足道,但是对于我这个入职四年的新人却意义重大。多亏领路人余总和培育者朱总,正是在他们英明的指引下,我这颗小苗才得以茁壮成长。如果没有他们的引导,完成五篇专利对于我来说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目前,公司领导团队正带领大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践行“万众创新”,提出各种管理新思路和新举措,重视学习、鼓励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公司上下众志成城,这块沃土正在孕育更多的种子,使其发芽、成长、成才。也相信不久的将来,东大岩土将会涌现一大批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

风雨二十载,东岩正青春。前一个二十年,我未来得及全程参与,但后一个二十年,我这颗幼苗愿深深扎根这片沃土,用我的努力拼搏为东大岩土增光添彩。